您所在的位置是:城建集團 > 首頁 > 智慧城市 > 智慧三農
作為低碳生態智慧城市全案解決商,威海城建集團將智慧低碳產業運用到三農產業開發中,以向原有村鎮居民提供城市就業崗位和均等社會服務,以農業的科技種植、食品溯源、和生態觀光,帶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
一、 技術合作提升農業產量和質量
在中國現實國情下,我們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為世界22%的人口提供糧食供應,并且這種壓力將有增無減。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給傳統農耕方式帶來勞動力及土地資源的挑戰,意味著農業生產方式必須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只有依托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上的重大突破,加速科學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向農業滲透,才能實現農業生產力量和質的飛躍。
我們在低碳智慧三農產業規劃中強調發展農業現代化技術,積極與與韓國相關企業共同開展土壤修復、立體農業、食品溯源、農業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解決農業發展最急需、最緊迫的重大技術問題,以科技進步提高資源要素生產率,拉動農業增長。
二、 電子商務創新農業發展模式
農業技術手段要創新,農業發展模式也要創新。農業電子商務平臺、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等現代金融手段的運用,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靠天吃飯的發展模式,通過資本的力量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城建集團正在嘗試以花卉苗木企業為載體,將苗木特色資源整合形成資本,建立花木電子交易平臺,進行農產品網上直銷,并通過技術手段將難以搬運的苗木通過交易平臺進行遠程3D展示,降低成本并增加展示度。
三、 發展生態農業與旅游觀光相結合的新型業態
休閑觀光景點還在人為的造綠地、造景觀,以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觀光體驗。事實上,農業本身就是稀缺的原生態景觀,它介于旅游業和農業之間,是為滿足人們對精神和物質需求而開展的、可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的的現代農業形態。城建集團將利用自身項目優勢,開發建設各種觀光果園、漁業垂釣園、生態農莊等,形成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成為市民休閑體驗的絕佳去處。
四、 三農為零碳示范提供豐富的碳匯資源
低碳是新型城鎮建設必須考慮的要素之一,一方面是在碳的生成方面做文章,盡量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也需要從碳的吸收方面做文章,盡量增加碳匯集和碳轉化。
低碳或零碳城鎮示范即要求整個示范區內生產生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通過綠地碳匯資源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達到平衡。為實現這一目標,農業綠地成為了示范區舉足輕重的碳匯資源。整個農用地生態系統是一個巨大的碳庫,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重要調節者之一。農林植被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的功能,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生物量中含碳量可達到43%-58%;耕地土壤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碳庫,儲存著大量有機碳,并具有從大氣中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固碳功能。借助這些農業碳匯資源,可以改善新型城鎮的微氣候,建立真正的零碳社區。
五、 以社區支持農業模式,建設農產品物流商貿體系
社區支持農業模式最早出現在德國、瑞士和日本社區,讓農業生產者和農業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關系,由示范區的農田特供示范區的社區。其次,社區居民采取預付費用的方式,預定半年或一年的食品費用,與農業生產者共同承擔農業種植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減產風險,也同時享受過剩產出帶來的福利。第三,農業生產者完全采用原生態的綠色種植方式,消費者可以隨時在農田休閑散步,全程監督生產過程,建立食品安全的信譽保障。第四,因原生態種植帶來的額外成本,可通過直供模式減少的流通成本進行消化。最后,農業的發展可以采取"消費者融資"模式,社區居民可以成為農田的股東,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回歸到自有農田的原生態狀態。
六、 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
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農民離開土地后沒有穩定的創收能力,就業發展成為難題。通過發展工業、服務業,提高城鎮化品質的同時,可以提供低門檻就業崗位,解決農民的安居、就業和發展問題。
城建低碳智慧三農產業開發將會充分考慮到農民的生存和再發展問題。一方面,項目區內的農田經過土地流轉,實現農民增收的同時,解放了農村的富余勞動力。農民不僅能得到土地租金,還可以以農業產業工人的身份在示范區的農田里繼續勞作;另一方面,合理的安居方式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帶動原住民共享項目區發展成果。在商業街周邊安置農民,新建的安居房和商業街的建筑風格一體化,房屋的功能商住一體化,農民可以將自家居住的房子作商業門面,也可以在二樓以上自住或部分出租。此外,還可以結合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建立起不同旅游產業形態,帶動當地特色餐飲、旅游等行業的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選擇,帶來了持續的收入來源。